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直播|三联学术论坛08-12期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三联学术论坛” 以三联书店的学术图书出版为触点,尝试以跨学科、跨论域的对话和研讨,促进非学院化的学术思想交流,探寻当代中国读书界的共同关切,助力创造面向未来的知识格局。

思想构筑未来

——三联学术论坛

(第08-12期)


*开放现场,欢迎聆听

时间:6月30日-8月13日

现场: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二层(北京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直播平台:三联书店三联书情视频号


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协办:山水澄明文化有限公司


---


6月30日(周五)/19:30

08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与谈人: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刘思达(香港大学法律学院)

田晓丽(香港大学社会学系)

田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主持人:

王利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首次认识到自己永久的不完整性,并下决心不断努力去克服它。没有任何经典,没有一份可穷尽的书单能标志着受教育本身。

——阿伯特

著名社会学家阿伯特在芝加哥大学本科生的迎新会上发表演讲,说大学教育与未来的人生是否成功没有必然联系,教育不只是获取专业知识和智力训练,不只是培养综合的认知能力,也不只是获取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当然,教育更不是一门生意,一种职业,或一套政治体系。

那么大学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样才叫“受过教育”,有哪些基本条件?通专之别是价值两立还是殊途同归?在知识过剩、价值悬浮的AI时代,什么是“唯有人可做和唯有人可教”的?我们还能培养出既有理智德性又有道德感的“好人”吗?还会生产出不能被复制的、有尊严的知识与学问吗?在文化多元的时潮下,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对他人和他者文化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我们将邀请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多位学者,从各自不同教育系统的实践、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和分享以上的诸多话题;并对阿伯特的知识与教育理念、芝加哥大学深厚的通识教育传统展开讨论。

【推荐阅读】《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安德鲁·阿伯特);《自由与教育》( 渠敬东 王楠);《什么是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教育的目的》(怀海特);《生产智慧》(詹姆斯·阿克斯特尔);《寒门子弟上大学》(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娇惯的心灵》(格雷格·卢金诺夫 乔纳森·海特)

---


7月7日(周五)/19:30


09 入山与出塞

——早期中国文化中的宇宙模式与外来影响


与谈人: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

缪哲(浙江大学艺术学院)
王睿(故宫博物院)
耿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熊长云(故宫博物院)

主持人:

田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入山”与“出塞”是李零梳理中国上古文明特色的两个独到视角,前者涉及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再认识,后者是指考古发现中的外来影响。这两个问题,都属于“睁开眼睛”看世界,在更宏阔的视野下思考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文明如何发展出独树一格的自身特色?如何对外来影响加以改造,以致面目全非,难分彼此?中国早期的宗教传统和宇宙观念如何以视觉化的方式得以呈现?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我们邀请来自历史、考古、艺术史领域的不同学者,共同对早期中国文化中的宇宙模式与外来影响展开探讨。

【推荐阅读】《入山与出塞》(李零);《从灵光殿到武梁祠》(缪哲);《秦汉国家祭祀史稿》(田天);《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李峰)

---

7月14日(周五)/19:30

10 竹内好与丸山真男

——感受“他者”的两种不同路径


与谈人:

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薛毅(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宋念申(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主持人:

王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近三十年,经由大量的翻译与研究,日本的现当代思想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与扩展着中国知识界讨论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思想界极富能量的两位思想人物:丸山真男和竹内好。

丸山真男是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家,他深受欧洲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涵养,以此打造了其特有的分析工具来讨论日本的历史与社会问题。竹内好则是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以鲁迅作为思想原点提炼出关于主体如何形成的命题,他一向在言论上抨击欧洲、倡导亚洲主义。在战后日本的时代状况中,看似思想路径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成为了挚友,他们分别从“文学”和“政治”的层面,以“他者”为媒介,彼此通向对方。

对“他者”的关注,无论是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还是列维纳斯的“他者的面容”,一直是西方近现代哲学和思想的关键线索之一,后现代与后殖民理论更是将之视为去西方中心化的利器。丸山真男和竹内好从各自的思想脉络出发有着不同的“他者”理解:前者认为,面对“他者”,一个必要的思想程序是“在‘他在’中理解他者”,即明确自身的限度;后者则认为,与“他者”相遇为自我提供了建立自身健康主体性的重要契机。对“他者”的理解和重视,使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轨道走向了共同的目标——自我主体的建立。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我们邀请治日本思想史、东亚史和鲁迅研究等的相关学者,从文学与思想的内在张力出发,探讨当代日本的两位重磅思想家,他们是如何在20世纪日本的历史语境中突围出各自不同的思想路径,又是如何在感受“他者”中殊途同归地走向各自迫切的时代课题:主体性的建立。他们不同的思想路径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推荐阅读】《近代的超克》(竹内好);《竹内好的悖论》《绝望与希望之外:鲁迅〈野草〉细读》(孙歌);《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日本的思想》(丸山真男)


---

7月31日(周一)/19:30

11 林中响箭

——“杂文的自觉”与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


与谈人:

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余华(作家,北京师范大学)

李敬泽(中国作协)

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

主持人:

王璞(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外国文学系)

1924—1927年,是文学鲁迅的“中间点”或“中途”,在此前长达一年的沉默期后,他开始在各种文体、风格的并行交错中探索一条属于自己新的道路。此期间他也经历了一系列内心冲突和外部的刺激与变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和广州,最终落户上海。

张旭东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三部杂文集,作为理解这一阶段鲁迅风格发展和转变的主线,强调鲁迅杂文在文学本体论和诗学意义上的特殊构造和决定性突破。张旭东将此关键的转变和腾挪命名为“杂文的自觉”,认为它作为鲁迅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事件,标志了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这个“第二次诞生”是对《新青年》时期鲁迅文学在白话革命和思想启蒙时势中的“第一次诞生”的继续与完成,也是将中国新文学的激进实验确立为世界范围内“艺术的终结”后的“写作的写作”,因此带有强烈的现代性、政治性和文学内部的力度与灵活性。这个风格自觉也奠定此后“上海十年”(1927—1936)鲁迅杂文从“自觉”而达到“自由”的走向,在形式和历史的双重意义上,将他杂文合集统一为表现时代与现实总体的“诗史”。

张旭东试图以杂文的批评阐释和文学史反思,重新打开鲁迅文学内部的丰富性,重建写作同历史总体之间的有机关联。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在一个全新的阐释层面,这本书再一次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问题:什么是杂文?杂文与鲁迅文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通过杂文去扩大和深化我们对鲁迅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如何以鲁迅的杂文为媒介去探索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实质与审美品质?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我们将邀请与鲁迅研究和阅读相关的学者、作家和批评家,与张旭东一起探讨以上话题,重启鲁迅的文学与思想世界。

【推荐阅读】《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张旭东);《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汪晖);《绝望与希望之外:鲁迅〈野草〉细读》(孙歌)


---

8月13日(周日)/19:30

12 重访中国文学的起源

——《诗经》《楚辞》与古代经典传统

(Revisiti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ijing, Chuci,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Tradition)


与谈人:

柯马丁(Martin Ker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李霖(北京大学历史系)

徐建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郭西安(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持人:

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四十年前,著名汉学家薛爱华在《何为汉学?汉学何为?》一文中提出过一个重要定义,汉学“关注中国的语言遗迹,也就是汉语文本”;近数十年来,新材料、新方法不断涌现,早期中国文献、文学与文化的复杂性得到了全新的阐释与理解。

以柯马丁为代表的新汉学,试图探索在书写之外,中国早期文学中自我表达的其他方式。他引入了“表演”与“仪式”的理论视野,希望将《诗经》《楚辞》等早期文本从传统静态的书写文化中释放出来,找到其“活样态”。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将从跨学科视角出发,重访中国文学的多重起源,讨论先秦时期诗歌与诗学的发展、中国经典传统的本土性与世界性等议题,与读者一起思考早期中国独特的文学文化视界。

【推荐阅读】《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柯马丁)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美]安德鲁·阿伯特 著 王桐 陈嘉涛 等译 解斯羽 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2
ISBN:9787108074812 定价:49.00元


安德鲁·阿伯特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涯投入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当中,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正展现了其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
渠敬东 王楠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12

ISBN: 9787108066978 定价: 49.00 元

王楠通过洛克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洛克《人类理解论》中对人性的分析、《政府论》中对政治社会的考察联在一起,全面阐述了洛克通过教育培养现代社会中自由理性的人的基本思路。渠敬东集中深入地考察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书,社会理论以往并没有充分考虑《爱弥儿》中的教育模式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渠敬东的分析有力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不仅和上篇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考察构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张力的对照,同时也勾画出教育在构成现代社会的人心秩序方面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


由王楠撰写的上篇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教育漫话》,而是将洛克的教育思想放在由《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著作构成的洛克总体思想体系中。由渠敬东撰写的下篇基于国内外对卢梭名著《爱弥儿》的大量研究成果,将《爱弥儿》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其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人”与如何培养一个“公民”。作者对附录中书柬的讨论也非常精彩,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爱弥儿作为人的处境和作为公民的处境都遭到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爱弥儿对自由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入,在奴役中获得了对自由的真正理解。

什么是教育
[德]雅斯贝尔斯 著 童可依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12
ISBN:9787108070753 定价: 38.00元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他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互相照亮;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 著 徐汝舟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6
ISBN:9787108073105 定价:32.00元


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这些富有创见而深刻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参考价值。

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
[美]詹姆斯·阿克斯特尔  著 何本国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8
ISBN:9787108073907 定价:69.00元


本书追溯了大学从中世纪的欧洲发端,历经八百年演变,成为人类生产智慧的重要摇篮的过程。作者重点剖析了国际顶尖大学如何受到欧洲大陆影响,发展成为现代大学的普遍形式。他们的挫折、经验与挑战,比如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资金来源,注重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协同作用,延揽优秀的教员、学者和外国学生,着力于塑造“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等,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借鉴意义。
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美]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著  

田雷 孙竞超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8

ISBN:9787108071392 定价:62.00元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  [美]乔纳森·海特 著

田雷 苏心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7

ISBN: 9787108068743 定价:69.00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最近,众多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线学者教授都在关注和推荐这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因为,他们从书中看到了当代社会进程中的一场教育危机——过度的保护导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人生谬论的认知指导下,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与美好的愿景背道而驰。这三大谬论是:

1.脆弱人设: 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2.情感推理: 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3.我们 vs 他们: 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这三大谬论既不符合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也不符合许多文化中的古老智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一些大学和家长中贯彻落实:“直升机父母”的过度保护、无监督玩耍的减少导致了心理问题的爆发式增长、自杀率的增加、思想极端、成熟期推后、抗压性减弱、难适应社会等等。

这本书两位作者分别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活动家,他们长期关注美国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问题,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他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背景深入探讨了这三大谬论的成因以及它们在教育中对孩子们造成的危害。假如我们用书中的美国故事来反观我们自己,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国内很多现象与之有相似之处:“巨婴”、“脑残”、“精致利己主义”、揭发告密文化、心理脆弱、青少年自杀率攀升问题等等。而父母的焦虑,学校办学的市场化,所谓素质教育理念的盛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占,包括不平等在扩大以及社会生活陷入某种阶层隔离……这些情景我们也不陌生。

作者最后基于认知行为心理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就如何限制并优化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怎样助力学校,对抗谬误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让你和你的孩子都更快乐,更健康,更坚强,也更有可能成功追求自己的目标。

入山与出塞(上 下):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

李零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4

ISBN:9787108071071 定价:260.00元


《入山与出塞》收录李零考古艺术史论文二十九篇,分为“写在前面的话”“翁仲研究”“有翼神兽研究”“早期艺术中的宇宙模式”“早期艺术中的神物图像”“淅川楚墓研究”“楚国铜器研究”与“读书偶记”八部分,探讨课题牵涉广泛、丰富多元。文章内容多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等研究,以小见大,探究表象之下的渊源流变。


作者欲从“入山”与“出塞”两个角度出发,解释中国上古文明演变的特色。在全书首篇《入山与出塞》一文中,作者大略叙述他近来关注的两个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的祭祀遗址,以及考古发现的外来影响。前者(入山)强调中国在上古时代,早已发展出自身独树一格的文明特色;后者(出塞)则论述远古时期中外(华夏与蛮夷,中原与境外,东方与西方)交通与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方式则是考察出土文物的型制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从中寻绎外来文化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
缪哲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11
ISBN:9787108070920 定价:188.00元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修订本)
田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6
ISBN: 9787108049332  定价: 88.00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古人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国家祭祀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及宗教传统的重要视角,也与政治权力及思想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本书对秦汉时期的国家祭祀展开了综合全面的研究,勾勒出统一王朝国家祭祀范式“形成期”的演变进程。秦初“禋祀万灵”,始皇帝整合战国传统、首创统一王朝国家祭祀框架。汉承秦制,经文帝、武帝、宣帝等多次变革重构,西汉王朝通过祭祀建立了“汉家制度”。王莽创制了“元始仪”,改变了原国家祭祀神祠分散而广布的形态,强调南郊的唯一神圣性,从而使国家的行政中心与祭祀中心得以统一,由此开启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南郊祭祀时代”。

作者对秦汉各阶段国家祭祀的具体制度,如祠畤位置、祭祀对象、祭祀方式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举证与考辨。其研究关注祭祀活动的地理特征、诠释了国家祭祀的空间涵义,同时综合中央地方权力关系、政治地理格局、儒学思想发展等因素,呈现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

李峰 著 刘晓霞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2

ISBN:9787108071989 定价:128.00元


本书以“早期中国”的视角,尝试描述和解释从文明起源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历史,并将此段历史放在一个比较的脉络中,思考国家形成、书写的起源、官僚组织、法律和政体、诸子百家、战争性质的演变、帝国的缔造等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


作者熟稔出土的古文字与物质材料,也掌握传世文献,同时深入了解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在宽广的视角中重新检讨中国文明,强调其连续性与同质性,是一本结合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重要著作。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修订译本
[日] 丸山真男 著  王中江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10
ISBN:9787108073754 定价:78.00元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是丸山真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初版于1952 年。丸山在以本书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中,运用独特的思想史方法,对日本近世以来的政治思想做了开创性的阐发,奠定了战后日本的新政治学的基础,也创建了超越政治学领域的、为战后日本社会科学所共有的基本研究范式——从日本人的深层心理和精神构造入手,分析其政治乃至社会行动样式,从而寻找从人和文化的角度而非经济结构的角度来深化社会科学认识的途径。

在书中,丸山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现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现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他着重描绘了作为德川幕府统治意识形态的朱子学的解体过程,以及与此相伴的徂徕学、宣长学等富含现代转换契机的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思想的日本学术界,丸山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丸山还从满怀现实观照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了论述。

如今,本书在日本知识界早已成为一个典范,是后世无论持何种论点的人都要参照的坐标,也是丸山真男以其超凡才智谱写出的“作为思想史家”的华彩乐章。
日本的思想(岩波全本)
[日] 丸山真男 著  唐利国 区建英 刘岳兵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10
ISBN:9787108073938 定价:59.00元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有着越出学院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全书收入文章4篇,是丸山1957—1959年面对战后日本的现实状况,在历史和当下的张力中进行思考的结晶,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在书中,丸山对近代以来日本思想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天皇制、传统与现代、锁国与开国、组织与个人、知识分子与大众、抵抗与转向、政治与文学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如“杂居性”和“无构造性”等。通过本书,读者可以领略丸山惊人的敏锐和极具穿透力的思考方式,也可在与日本不尽相同的中国的语境内,读出丸山的思想对我们自身的启示。

我店曾出版《日本的思想》节译本(2009)。为更完整地呈现丸山真男的思想,本次出版,根据1961年岩波新书版进行全文翻译,是为“岩波全本”

近代的超克
[日] 竹内好 著  孙歌 编
李冬木 赵京华 孙歌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3
ISBN: 9787108021922 定价:24.80元

作为日本现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竹内好不仅对中国的现代思想和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力,也对日本现代思想的形成有着潜在和深远的影响。他追求“在状态之中”的思想方式,与对学院知识生产体制的根本性质疑和抗拒,使他的知识立场彻底地非体制化,亦使他如其终生敬仰的鲁迅一样成为了一位思想斗士,而不只是“学者”。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作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和知识立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特质。

竹内好的悖论(增订本)

孙歌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5

ISBN:9787108074973 定价:99.00元
竹内好,日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开先河者,鲁迅研究扛鼎之作《鲁迅》的作者,战后日本思想界的领军人物。曾写下《何谓近代》、《近代的超克》、《作为方法的亚洲》等多篇名作,对战后日本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著名政治思想史家丸山真男视为“畏友”。

本书是竹内好的思想传记,初版于2005年,增订本对初版进行了补充修订,并新增三章近7万字,集中分析了竹内好对日本亚洲主义与根据地哲学的独特见解,更完整地呈现出竹内好的思想理路。

绝望与希望之外:鲁迅《野草》细读

孙歌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6

ISBN: 9787108067180 定价:48.00元


一般认为,《野草》是最能透见作者“灵魂的真与深”、最能揭示鲁迅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的作品,孙歌将鲁迅和《野草》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借助竹内好与沟口雄三的独特思想路径,来重新解读鲁迅与传统的关系,五四落潮后鲁迅的孤独、战斗与坚守,以及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外”追寻生命原点的深刻体验与人生思考。


通过逐一细读23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中间物”“明暗之间”“无物之阵”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 “求真”意识和他的“反传统”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传统”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求真”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1
ISBN:9787108069245 定价:79.00元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


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

[美]柯马丁 著  郭西安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4

ISBN:9787108074157 定价:88.00 元


我试图将早期中国的诗学文化置入宗教、政治、哲学思想及实践的大语境中。比起将写定的文本视为当然,认为它们是早期中国文化最为自然、不证自明之物,我更愿意去探讨这些文本如何在一个与当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运作:那不是一个由沉默的抄者和读者组成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无论是书面文本还是口头文本,都与由鲜活的宗教政治仪式、政治劝诫、教与学、道德修身等构成的表演传统相关。那是一个诗学文本绝非纯然以书面制品的形式而起作用的世界。

——柯马丁

著名汉学家柯马丁(Martin Kern)的第一部中文学术文集,收录了1996 年至2022 年间16 篇讨论周、秦、汉代诗歌及诗学的文章,集中关注早期中国诗歌的发展,它与仪式表演的关联,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形成,以及中国诗歌早期和中世的诠释传统;讨论对象聚焦于《诗经》、西汉颂诗、赋文、秦始皇碑、楚辞等。集内诸篇皆经过作者的补充完善与编者重要的译校修订,现以时间排序陈示。

识别二维码选购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
「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3年5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